聯成電腦分享:跟嘉玲走過那些人生關卡,4個出社會被貼上的殘酷標籤

文、Shannon Lai

前陣子在眾人熱淚及不捨中播畢的《俗女養成記2》,再次刮起一股「俗女」炫風,觀眾每週跟著大小嘉玲一同走過那些你我或許也曾經歷過的人生關卡,讓人不只周周準時收看,把全劇追完,還把之前看過的《俗女1》再找出來重看一遍,可見對此劇的著迷。

在第一季播出時,導演嚴藝文在一篇專訪曾說過:「《俗女養成記》不是勵志故事,也不想講什麼大道理。這比較像是一個和自己和解的故事,就是你可以跟那個不成材的自己和解,跟她握個手說:好了沒關係,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於是,這樣一個真實面對自己不完美的陳嘉玲,深深吸引住大家,因為那樣的人生徬徨我們都曾有過。

社會框架下的負面標籤:大齡、失業、失婚

在第一季39歲的嘉玲在前男友婚宴上,周遭朋友都已成家立業,在宴席上談婚姻、談小孩,「一事無成」的嘉玲在桌上顯得格格不入,同桌友人更是道出「女生就算沒工作,也要有家庭!」的說詞。

在華人社會裡,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又當如何如何…將每個人在每一個時間點都配置好任務,若是無法達成,身上就會立刻被貼上負面標籤,向世人詔告你是這社會的魯蛇(loser)。

而面對「負面標籤」這樣的恐慌,不用四十才有感,相信要奔赴三十的你也會深有體悟,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漸漸不再有犯錯機會,如劇中說的:「20歲喝醉酒是可愛,40歲喝醉酒是可憐!」而《俗女養成記》即是一個告訴我們面對社會貼上的種種「負面標籤」,我們可以怎樣跟他共處的故事。
Photo credit:Pexels

別再隨便拉警報,自己嚇自己

當陳嘉玲決定掙脫社會框架,決定辭職也跟前男友取消婚約,追尋內心渴望已久的自由及做回自己後,首先就是先撞得頭破血流。在面試新工作的時候,面試官即給嘉玲致命的一擊:「我們也很尷尬,說妳年輕又不夠年輕,說資深也還不夠資深,妳願意跟那些年輕人一樣,一個月3萬5,假裝妳今年是25歲嗎?」

那些明明對自己工作有諸多抱怨,最後仍是妥協留下的人,都和最初的嘉玲一樣,即使在職場備受打壓,也不敢輕易離職,就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可是就像劇中嘉玲從小就害怕的「鬼屋」最後卻成了她最愛的家,許多事情因為貼上標籤,所以我們就自己嚇自己,還沒做就先喪失自信,以嘉玲的故事來說,她放棄台北的一切,回到家鄉買房、從事她有興趣的英文導遊工作、身邊還有一路陪伴她的青梅竹馬,又何嘗不是活成另一種別人嚮往的生活。

都去做吧!別什麼都沒做就已經老了

《俗女2》裡嘉玲的爸爸突然生病倒下,才感嘆道:「年輕的時候,爸爸想做的事情好多好多卻都沒做,想說還有時間慢慢來,怎麼知道時間一下就過了,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做就老了,身體也撐不住!」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你有認真想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是怎樣的嗎?還是任憑那些想法在腦海中劃過去,反正人生還長,不急著探究這些?然後,到了有一天,你突然驚覺時間已流逝這麼多,想抓住什麼才發現自己沒時間了。嘉玲也一樣,可是她最終選擇誠實面對自己,努力開拓自己人生的下半場,勇敢做出每個符合自己心意的決定。所以別再猶豫,都去做吧,別什麼都沒做就已經老了!
Photo credit:Pexels

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吧

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無缺,好比一路以「淑女」之姿長大的表姐育萱,人前看似光鮮亮麗的貴婦形象,背後是被先生家暴的無助太太。沒有人是無懈可擊的,接納自己的不成材,拋開那些因世俗眼光而生的執著,你可以妥協一點點。這樣的妥協不是要你消極的「撤退」而是積極的「轉進」,是「轉個身繼續向前進」的意思,如果人生領土有塊被佔領了,沒關係,你可以轉身再去搶佔另一塊。

追完兩季的劇集,還是最喜歡《俗女養成記》第一季劇末,嘉玲說的那段話:「親愛的陳嘉玲,妳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

我們都該向陳嘉玲一樣,練習坦然面對自我,接受自己的渺小脆弱,做出的每個決定不是因為要討好誰,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人生裡已經太多的現實和殘酷,別再賭氣和為難自己,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吧!

Photo credit:Pexels

文章轉自聯成電腦知識專欄https://www.lccnet.com.tw/lccnet/article/details/1989

聯成電腦分享:追夢吧!找到人生中的幸福感

文、Shannon Lai
隨著疫情升溫三級警戒延長,不能外出的日子,很適合待在家裡選部好劇打發時間。日前才追完的韓劇《如蝶翩翩》,獲得網路上一片好評,劇情暖心感人,在日益嚴峻的防疫氛圍下,很適合宅在家裡,點開影片舒緩一下緊繃的心情。

《如蝶翩翩》是在講述一個極具芭蕾天賦,卻陷入低潮的天才少年采祿,遇上年屆七十的德出,一個夢想跳芭蕾卻難以實現的老爺爺,兩人在追求夢想的路途上相互砥礪,從陌生到相互扶持的故事。劇情除了描述追尋夢想之外,也有不少細膩的親情刻畫,是一部不張揚卻感動人心的療癒好劇。

追夢不怕晚,去做所有你想做的事

第一集德出去療養院探望老友時,臥病在床的老友對他說:「你心中有沒有懷抱什麼夢想,趁著腳還有力氣,神志還清醒的時候,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這句話讓從小有著芭蕾夢的德出,萌生追夢的念頭。我們總覺得來日方長,當日子一天一天走到最後,我們才驚覺時間怎麼剩這麼少,而想做的事卻已經無力完成…

等到德出終於鼓足勇氣決定奔向夢想時,卻引來周遭所有人的質疑和反彈,但他不改追夢的決心,後來采祿問他,為何不顧所有人的反對,這麼堅持跳芭蕾,德出說:「我活了這麼久才明白,人生只有一次不是兩次,老實說我不怕被反對,我真正害怕的是,我某天想做卻做不了,或是記不起自己想要做什麼,所以我很珍惜現在這一刻。」

是啊,人生只有一次,逝去的時間不會再回來,可是為什麼我們卻總是躊躇,不願向前邁出一步,哪怕是要面對眾人的反對,也要勇敢嘗試一次,不要等到無能為力才來遺憾。

Photo credit:Pixabay

追夢前的躊躇,用衝勁迎刃而解吧

劇裡追夢不順的還有采祿的朋友皓凡,因為一些變故導致皓凡的足球夢被擱下了,當他重拾鬥志準備重返球場,某日在公園訓練時遇到德出,他看出皓凡的擔心和猶豫,所以對皓凡說:「人沒有所謂完美準備好的時候,就算還不夠好,也先盲目地往前衝吧!」

總是想著要等準備周全才出擊,可是真的有準備好的時候嗎?所謂「完美」的狀態,難道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才慢慢摸索出來的?與其猶豫不敢往前,不如放膽向前衝,只有向前一步了,才能看見更多,知道哪裡不足,哪裡要改進,這些都是留在原地不會知道的。

跌倒也無妨,人生就是邊動搖邊向前走

比起懷抱夢想、有明確目標的人,德出的孫女恩浩或許才是更貼近大眾的角色。亞洲社會的升學壓力,無一不是在告訴我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只有努力學習考上好學校,人生才會璀璨明亮,可是這一切的終點究竟在哪呢?

「我上國中、出國、上大學的時候,你都跟我說只是個開始,要我打起精神來,但為什麼沒有人跟我說有一個結束?」恩浩對父親說的這段話,不僅喊出自己內心長久以來的疑問,也說盡許多人心中的無奈。

幸好恩浩的身邊仍有許多關心她的家人,在她找上司質問為何給她不公正的評分後,隔天爺爺告訴她:「在人生路途上不跌倒是很好,走康莊大道多棒啊!不過,跌倒也沒關係,膝蓋破了皮也不會怎樣,這不是妳的錯,妳撐過去了,也大聲頂撞的很好,妳昨天真的很棒!」誰都想一路走得平坦順利,可是人生本來就會遇上大大小小的困難,跌倒擦傷都是尋常不過的事,當妳撐過去了,才會發現一切都是自有安排。

除了爺爺的鼓勵,恩浩的小叔叔聖官,更是以自身經歷給出忠告:「人生就是得這樣邊動搖邊向前走,你得靠你自己的力量向前走。」身為醫生卻選擇拋棄人人欽羨的工作職位,所有人都不能理解,而恩浩卻在聖官身上看到不一樣的思維。如果人生的動盪是必然,無論身在多高的位置都會迷茫,那麼就靠自己的力量,慢慢摸索找出答案吧。

Photo credit:Pixabay

別忘記因夢想而幸福的自己

「就算你以後忘記這一切,我希望你千萬別忘記這件事,別忘了沈德出曾經跳過芭蕾,還有你曾懷抱過夢想。」

這是德出最後錄給自己的話,就算有天已經記不清所有事,也千萬別忘了,那個曾經因夢想而感到幸福的自己。漫長的居家防疫期間,我們有更多跟自己相處的時刻,想想自己曾懷抱的夢想,不管是否正走在夢想的路途上,你還記得自己什麼時候最幸福嗎?一如德出爺爺說的,人生只有一次,而我們無論何時開始都不晚。

Photo credit:Pixabay

文章轉自聯成電腦知識專欄https://www.lccnet.com.tw/lccnet/article/details/1928